新中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我國煤炭工業成功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歷史大跨越,成為世界第一煤炭大國,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做出了巨大貢獻。
回顧70年,改革伴隨著煤炭行業發展的每一個腳印;創新推動著煤炭行業發展的每一次飛躍。進入新時代,行業發展理念更加科學、發展目標更加明確、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發展動力更加強勁。
1、煤炭工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一)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能源保障。
70年前的舊中國,由於長期戰亂,煤炭工業基礎十分薄弱。 1949年全國祇有20多家煤炭企業、200多處煤礦,產能4300萬噸。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煤炭工業健康發展,鼓勵支持增加煤炭投資,70年來煤炭採選業固定資產累計完成投資4.8萬億,建立起了集資源勘查、科研教育、煤礦設計、建設生產、加工轉化和煤機製造、綜合利用完整的煤炭工業體系。全國產量由1949年的3243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36.8億噸,增長了114倍;累計生產煤炭860多億噸,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70%以上的一次能源。 1985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產煤大國,產量佔世界比重由1991年的15.88%,增加到2018年的45.96%。煤炭進出口總量約佔世界煤炭貿易量四分之一左右。
為高效輸送煤炭,國家集中力量先後建成了大秦、朔黃、蒙冀、瓦日、集通等主要煤炭鐵路運輸通道,全國煤炭鐵路運輸網絡基本形成。煤炭鐵路發運量由1978年的4億噸增加到2018年的23.8億噸;建成了秦皇島、京唐港、曹妃甸、黃驊和南京、武漢等一批沿海、沿江煤炭中轉港口。全國主要港口煤炭吞吐量由1979年的5212萬噸,增長到2018年的15.16億噸。
▲河北港口集團秦皇島港
煤炭工業的快速發展,支撐了超10億千瓦的煤電裝機,年20多億噸左右的電煤需求;支撐了鋼鐵工業每年9億多噸粗鋼產量,6億多噸的煤炭需求;支撐了每年24億噸水泥產量,建材行業5億噸左右煤炭需求;支撐了年700多萬噸化肥產量,化工行業用煤3億噸的需求。可以說,沒有煤炭工業發展,就沒有我國現在的工業體系,就不會有近70年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
(二)堅持改革開放,全國煤炭市場體系逐步建立。
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對煤炭工業高度計劃管理、單一對煤炭投資,到改革初期推動的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大中小一起上”,再到“整頓提高”、“關井壓產”、“關閉破產”、“安全整治”“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和“去產能”、“兼併重組”、“智能綠色礦山建設”等,持續不斷地淘汰落後,發展先進生產力,有力地促進了煤炭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從國家統一定價、統購統銷,到國有煤炭企業“總承包”、“轉換經營機制”,再到建立現代企業製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業誠信體系建設、推動多種所有製企業協調發展,煤炭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增強。
從投融資體制、行業管理體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改革、逐步放開煤炭價格、取消政府主導的煤炭訂貨制度、規范進出口,再到取消重點電煤合同,全部放開電煤價格,市場在配置煤炭資源中發揮決定性作用顯著增強。
特別是,在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建立起來的“產能置換”“最低最高庫存”“中長期合同與基礎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應急產能儲備”和“政府行業企業共同抑制價格異常波動機制”等市場化、法制化的基礎性制度,為煤炭行業長期穩定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煤炭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高,市場調節能力提升,全國煤炭市場供需由長期短缺逐步發展到總體平衡,並正在向高質量動態平衡轉變。
(三)行業創新發展機制逐步形成,煤炭生產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
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煤炭科技由土法上馬小打小鬧,到改革開放初期部分引進、全面引進,再到消化吸收再創新,逐步從“跟跑”向“並跑”和一些領域“領跑”轉變。
大型煤炭企事業單位普遍建立了煤炭科技創新研究中心。近年來,有近百項煤炭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或技術發明獎,有3500多項科研成果獲得行業科技進步獎,有力地推動了煤炭行業科技創新。
▲神華神東上灣礦世界首個8.8米超大採高工作面。
煤炭資源成藏機制、賦存規律等研究和地質勘探技術取得重要進展,新發現和查明了一批具有世界級儲量規模的礦床,基本摸清了我國煤炭資源家底,截至2017年底,全國煤炭保有查明資源儲量1.67萬億噸,比1978年增加1.1萬億噸。為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有力的資源保障和能源支撐。
煤礦設計理念不斷創新,系統簡約、工藝先進的開採方式得到普遍推廣。鑽井法、凍結法、注漿法和全斷面施工等複雜地質條件下的新型建井技術不斷湧現,礦井建設週期大幅縮短。無煤柱“110-N00”採煤法走在世界前列,並得到廣泛推廣,礦井資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煤炭技術裝備自主研發能力顯著提高,年產千萬噸級的綜採設備、採煤機、液壓支架、運輸機、大型液壓挖掘機和千萬噸級選煤廠和3000萬噸級群礦選煤技術裝備全部實現了國產化,並處於世界領先水平。
煤礦生產方式實現了由小生產向現代化大生產轉變。新中國成立初期,煤礦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煤炭開採多為人拉肩扛,手工作業。上個世紀60年代煤礦開始推廣半機械化生產,以後逐步轉變為機械化大生產,並逐步轉向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 2019年上半年全國已有152處煤礦建成183個智能化採煤工作面,巡檢、選矸11種機器人已經在煤礦井下應用。大型煤礦綜合機械化煤炭產量比重由1990年的51.7%,提高到2018年97.9%,掘進機械化程度提高到54.1%,回採工作面單產、掘進工作面單進分別達到8.05萬噸/個·月、156米/個·月,煤礦原煤生產人員效率大幅度提升。
煤炭清潔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煤炭企業由原來只生產原煤轉變為以洗選煤和精細配煤為主。 2018年全國原煤入選率71.8%,比1980年的13.3%,提高了58.5個百分點,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煤礦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 2018年國有大中型煤礦原煤生產綜合能耗13.85 千克標準煤/噸,同比2015年降低6.7%。煤矸石利用率70%,礦井水利用率72.8%,井下瓦斯利用率約42%。
▲我國首個自主設計、自行施工和管理的首座大型現代化露井聯採大型煤礦——中煤集團平朔安家嶺全景。
煤炭轉化邁出新步伐。煤炭企業參股、控股電廠權益裝機容量超過3億千瓦,佔全國火電裝機容量的四分之一以上;百萬噸直接液化、間接液化示範項目建成投產,實現了穩定運行,煤製油、煤製烯烴、煤製氣、煤製乙二醇產能產量初具規模。煤炭開始由單純作為燃料開始向燃料與原料並重轉變。
煤炭科技進步不僅提高煤炭生產效率,而且極大提高了煤炭安全保障能力。全國煤礦生產由事故多發轉變為安全生產狀況穩定好轉。 2018年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到0.093。全國煤礦安全生產實現了穩定好轉。
(四)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煤炭全產業鏈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煤礦由單一國有製逐步轉變為多種經濟成分並存。 2017年煤炭開採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比重達76%,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64.4%。
產業集中度不斷提高。全國煤礦數量最多時的1988年6.5萬處,經過多年持續不斷的規範管理、淘汰落後,到2018年末的5700處。單井規模由不足3萬噸提高到90萬噸/年。
大型煤礦成為煤炭供應的主力。 2018年底,全國年產120萬噸及以上的大型現代化煤礦超過1200處,產量佔全國的80%以上。產量超過2000萬噸的企業發展到28家。
新業態加快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煤炭工業表現為單一產業結構,隨著改革開放,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煤炭企業在做強做大、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逐步向多種經營轉變,“煤電路港航一體化”、多產業融合協調和、“清潔能源生產商與供應商融合發展”等新的商業模式,逐步成為行業發展方向,全行業初步形成了煤炭、電力、煤化工、建材、新能源、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多元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
(五)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煤炭綠色礦山建設機制逐步形成。
煤炭資源開發由注重產量規模,到注重環境保護、綠色礦山、生態礦區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保水開採、充填開採等綠色開採技術得到廣泛推廣,煤炭開採由損毀環境轉變為少損毀或不損毀環境、全面修復環境轉變,美麗礦山建設成為全行業自覺行動。
在採煤沉陷區建成了一批國家礦山公園、近代工業博覽園和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有的關閉退出煤礦有的改建為各具特色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科技館等,承擔著教育和激勵青少年奮發圖強的使命;有的改建為工業園區、倉儲物流基地,繼續發揮作用。大規模的煤礦棚戶區改造工程,極大地改善了礦工及家屬的居住條件,新建的職工住宅小區成為美麗礦山的重要組成部分。
(六)全面融入國際市場,我國煤炭企業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之初,煤炭企業通過引進資金和技術裝備開發建設了18處煤礦,引進了100多套綜采和掘進設備。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我國煤機製造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不僅滿足了國內煤炭工業快速發展需求,而且還走出國門出口到一些主要產煤國家。
煤炭進出口貿易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煤炭以出口為主,煤炭出口由1978年的321萬噸,增加到2003年的9402萬噸。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2004年以來煤炭進口逐步增加,到2009年我國首次成為煤炭淨進口國,2013年我國煤炭淨進口3.2億噸,目前,煤炭年淨進口維持在2.5億噸左右。
煤炭企業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歷時40多年連續17屆中國國際煤炭採礦技術交流及設備展覽會已經成為國際交流的品牌。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近幾年煤炭企業對外投資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合作方式不斷創新,產能合作層次和質量水平顯著提升。大型煤機裝備出口逐年增加,我國煤炭工業的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
(七)煤炭行業人才隊伍培育體系逐步完善,煤炭職工隊伍素質明顯提升。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煤礦工人中90%以上是文盲或半文盲。改革開放後,國家不斷加大對煤炭院校和涉煤專業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視煤炭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培養了大量人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採煤隊”成為新時期煤炭工業的優秀代表。國家加大對煤炭科研領軍人才建設,湧現出一大批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高水平科技工作者。
(八)行業精神得到弘揚,一代又一代煤礦工人艱苦奮鬥為國家經濟發展貢獻光和熱。
從馬六孩、連萬祿揮動鐵鎬創造出新中國第一個掘進紀錄,到地球轉一圈他轉一圈半的侯佔友無私奉獻、永不言退;從石圪節精神,到全國煤炭工業十面紅旗,老一代礦山勞動模範夯實了煤炭精神和文化的基石。週總理曾經高度評價“煤礦職工為國家出了力,救了急,立了功”,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多次接見煤炭工業勞動模范代表。新時代,從藍領工程師、首席技師,到大學生採煤隊;從人民功臣甘厚華,到愛崗敬業開拓創新的定海神針白國周,再到博士生導師鄧存寶科技興礦,碩果累累;新時代的礦山勞動模範書寫著煤炭工業改革開放的新篇章,他們行為感動了中國,《礦工萬歲》的歌聲響徹祖國大地。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社會理解支持的結果,也是廣大煤礦職工艱苦奮鬥結果;行業快速發展既有良好的國際國內良好發展的外部條件,也有我們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創新的努力。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最基本的經驗就是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改革創新不動搖。
2、奮鬥新時代,推動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
煤炭作為我國主體能源,重要的基礎產業,推動能源革命,必須堅下大氣力推動煤炭安全綠色高效智能開發和清潔高效低碳利用,努力提升煤炭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
(一)堅持安全綠色高效智能化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方向
1、堅持安全發展,把安全生產作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守的紅線和底線。
我國煤炭資源禀賦條件中等偏差,煤層埋藏較深,煤礦多為地下開採,作業環境差,隨著礦井開採年限增多、開採深度增加,自然災害多發,安全管理難度大。長期以來煤炭行業在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能源的同時,在安全生產方面也付出沉重的代價,教訓十分深刻。
黨和政府一直致力於改善煤礦安全生產狀況,近十多年來,隨著煤礦安全管理體制的不斷完善、科技進步和煤炭企業不懈努力,煤礦技術裝備水平和員工安全生產意識大幅提升,煤礦安全生產形勢實現了穩定好轉。成績來之不易,應倍加珍惜。但目前我國煤礦事故還時有發生,每年還有幾百人付出生命代價。實現煤礦安全發展,必須牢固樹立“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紅線”意識,這是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重要基礎。煤炭企業必須從強化管理入手,不斷推動煤礦管理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細化管理轉變;必須加快生產方式變革,推動煤礦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優化系統、簡化環節、精簡人員;必須加大煤礦“四化”(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力度,推動煤礦由高危行業向安全型行業轉變;必須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一支素質過硬,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職工隊伍。
2、堅持綠色發展,將綠色開發作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前提。
綠色開發,包括綠色開採、清潔生產和清潔高效利用與引領低碳消費三個層面。在綠色開採方面,煤炭企業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積極推動煤炭無害化開採科技創新,努力做到盡可能地減少這些損害或實現不損害,或生態環境再造。在清潔生產方面。一是要努力改善作業環境,實現工作麵粉塵濃度和溫(濕)度達標,降低煤礦工人勞動強度;二是要提升產品質量,提高原煤入選率和商品煤質量,大力推動燃燒新技術和科學精細化配煤新工藝新技術研發,滿足用戶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要求;三是優化煤炭產品品質,拓寬煤炭利用的途徑,引導消費,加快煤炭企業由供應商向生產服務商轉變,為構建清潔低碳用能模式提供支撐。
3、堅持效率優先,將提高煤炭開發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主攻方向。
今後煤礦發展要更加重視提升開採效率。評價一個煤礦、一個煤炭企業不僅要看產量規模,更要看人均效率,看投入產出全要素生產率。今後礦井規模、採場設計、工藝技術選擇、人員與裝備配備,都必須堅持效率優先的原則,要以最小投入實現最大的價值。
4、堅持科技引領,將煤礦智能化生產作為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重大舉措,認真抓好。
當今世界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為煤礦智能化生產創造了條件。煤炭企業要跟上新時代科技發展步伐,大力推動“智能礦井”“數字礦山”“智慧企業”建設,加快構建“生產智能化、管理精細化、運營標準化、決策科學化”的創新型煤炭企業。最近,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啟動了世界一流企業中央研究院建設,組建應急科學研究院、智能礦山研究院、礦山大數據研究院、深部開採與衝擊地壓研究院、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研究院,並從海內外招聘高層次人才,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世界一流科技創新企業。
(二)堅持改革,著力推動煤炭行業高質量發展
1、堅持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
三年多的煤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通過關閉退出落後產能,為優質產能發展騰出了空間,促進資源整合,實現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進一步優化了產業結構,提升了產業質量,優化了產品結構、提升了產品質量;通過建立完善適應煤炭市場化改革要求制度體系,進一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全社會經濟效益。經過努力,初步實現了煤炭行業過剩產能得到有效化解,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產業結構得到優化,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的目標。廣大煤炭企業積極投身改革,在去產能、安置好職工,去槓桿,做好債轉股,多渠道融資等方面做了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我們必須看到,產業佈局的新變化,市場供需格局的新調整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歷史遺留問題多,企業負擔重、行業虧損面大、人才問題凸顯等問題仍制約行業健康發展。需要我們通過不斷改革,破解發展難題,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對煤炭需求。
一是堅決淘汰落後。依法依規退出達不到標準要求、安全風險高和資源枯竭、成本高、煤質差、開採難度大、扭虧無望的落後產能。
二是妥善做好人員安置,處置好企業資產債務,注重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三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煤炭企業要加快轉變單純依靠規模擴張與價格提昇實現及發展目標的理念和做法,推動從資源投入到礦井建設、煤炭開採、加工轉化、物流貿易全過程的改革創新,優化資源要素配置,實現投入產出效益最大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企業轉型和行業升級。
2、大力提升行業創新能力。
創新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要高度重視科技資源的整合,優化科技力量佈局和資源配置,完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一是要增加研究開發和技術創新投入,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組織開展煤炭資源開發利用重大基礎理論研究,攻克一批制約煤炭綠色安全高效開發與利用關鍵技術與裝備,推動創新行業建設。
二是推廣應用先進技術和裝備,加快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三是優化自主創新政策環境,引進戰略投資者推動創新資源集聚。煤炭企業要抓住當前國家大力推動井下機器人研發,提升煤炭開發智能化水平的機遇,加大高效建井和快速掘進、智能化工作面、特殊煤層高回收率開採、煤炭地下氣化、煤系共伴生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等技術裝備研發,加快智能煤礦建設,使煤礦工人能夠真正做到體面工作,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望。
3、推動生產組織規模化,提高產業集中度。
我們現在還有2433家煤炭生產企業,戶均產量不足150萬噸;全國還有近5800處煤礦,單井規模在90萬噸左右,企業規模依然較小,煤礦數量仍然較多,產業集中度還需進一步提高。從煤礦發展看,一些煤礦特別是小煤礦規模較小,不能適應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關閉退出是大勢所趨。一批長期停產停工的殭屍煤礦,同樣需要處置出清。
一是要高質量推進企業兼併重組,力爭到2020年底,實現在全國形成若干個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億噸級特大型煤炭企業集團,發展和培育一批現代化煤炭企業集團和2025年形成以大型企業為骨幹、先進產能為主體的煤炭供給新格局”的目標。
二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端製造業,實現煤炭機械製造向“智造”轉變。發展現代煤炭物流業,在煤炭主要消費地、集散地、中轉地建立儲配煤基地,佈局煤炭營銷網絡,提高市場佔有率。有條件的企業要注重發揮資本的力量、人才優勢,積極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實現綜合能源、新型材料綜合、跨越式發展。
4、切實加強職工隊伍建設。
從煤炭行業發展實際出發,實現煤炭安全智能綠色開發,清潔高效低碳利用,必須重視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要大力培養精益求精的敬業精神。當前,一方面煤礦現代化建設需要越來越多高素質人才,另一方面近些年來,隨著煤炭經濟下行和社會對煤礦工作條件、安全狀況的認知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煤礦院校招生和煤礦招工越來越難,在不斷改善煤礦工作環境的同時,高度重視煤炭職業教育與培訓。
二是要在全社會營造煤礦工人光榮的社會風尚,讓“礦工萬歲”響徹祖國大地。
三是培養造就一大批煤炭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推進“知識性+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形成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5、加強煤炭中長期發展規劃研究,保障煤炭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能源需求和能源安全,必須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分散對煤的注意力”和“做好煤炭這篇文章”的要求,研究好煤炭工業長遠發展規劃問題。
一是加強煤炭資源精準化勘探,把找煤放在重要位置。實現煤炭資源安全綠色高效開發,資源條件十分重要,創新勘探技術,加大找煤投入,努力增加優質煤炭儲量。我國煤炭資源豐富是相對其他能源的,我國人均擁有煤炭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一半左右,已發現的優質資源少,適合大型現代化煤礦開採整塊資源更少,找煤仍然是我們的主要任務。
二是針對煤炭主產區開採強度加大,一些礦區接續緊張的問題,加快佈局一批新礦區和大型現代化煤礦。
三是完善煤炭運輸集疏系統,加快礦區煤炭鐵路專用線、區域聯絡線和集運站建設,創新先進煤炭運輸技術裝備,發展多式聯運,提高輸送效率,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四是加快構建立足國內、結構合理、安全高效、綠色清潔、靈活可靠的煤炭產供儲銷體系,完善煤炭儲備機制,提高煤炭彈性生產和應急供給能力,提升煤炭供給體系質量。五是優化煤炭營商環境,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總之,從國情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勢看,新時代、新變化還沒有改變煤炭在我國一次能源中的主體地位,煤炭在經濟運行中的壓艙石作用越來越重要。推動能源革命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必須從安全綠色高效智能開發和清潔高效低碳利用兩個方面入手加快推動煤炭革命,以實現煤炭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深刻變革,這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煤炭人的光榮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