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在由中國社科院大學等主辦“一帶一路”青年學者國際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國際能源安全專家黃曉勇做主旨發言。 (主辦方供圖)
北京9月14日消息(記者王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與中東、中亞、拉美以及亞太周邊國家與地區的能源合作如火如荼。2017年中國從中東地區進口原油佔中國石油總進口的43.6%;中亞的天然氣已經輸送到中國超過22個省市自治區,用戶人數超過5億;中國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中亞油氣市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副校長、國際能源安全專家黃曉勇13日表示,“一帶一路”倡議加速了亞太地區能源市場乃至亞歐區域能源市場的一體化進程。
亞洲能源安全問題一直是各界極為關注的課題。 2017年亞洲石油整體對外依存度達76.42%。 “能源生產重心西移和消費重心東移、能源市場一體化程度較低、能源消費對外依存度高等多種複雜因素,導致亞洲區域能源安全風險係數偏高,亞洲油氣溢價現像還將長期存在。 ”黃曉勇在論壇上表示。
亞洲擁有全球人口的六成,是當今世界最具經濟活力和增長潛力的地區,地區經濟約佔全球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此外,亞洲是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地區,同時也是能源進口量快速增長的地區,這導致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在近年出現了需求重心加速東移的現象。
目前,亞洲各國資源禀賦不均衡,經濟發展不均衡,“部分國家能源資源豐富,但是經濟欠發達,鐵路、公路、橋樑、港口、機場和通訊等基礎建設嚴重不足,無法依靠資源實現經濟騰飛;而大多數國家能源無法自給,需要從亞洲以外地區進口,高成本製約了國民經濟效率的提升,而且能源需求衝突易引發區域內國家間的衝突,影響亞洲整體實力的提高。”他談到。
黃曉勇進一步解釋道,因此,亞洲各國具有能源合作共贏的巨大潛力,能源合作成為亞洲地區發展的關鍵因素。但是,亞洲地區面臨著比較複雜的地緣政治的形勢,目前階段尚未實現有效的跨國經貿合作,區域能源市場也未能建立起來。
如今,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國際能源合作取得了一些進展,黃曉勇告訴記者,首先優化了能源消費結構,當今的世界正在朝向綠色、低碳、清潔化能源轉型,化石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結構此消彼漲,標誌著國際能源生產及消費結構正在出現的轉型。
黃曉勇認為,在全球能源治理層面,全球能源治理體係以及能源定價基本基於歐美髮達國家的能源期貨市場,對亞洲地區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能源市場形成了相當程度的製約。 “‘一帶一路’不僅會有利於國際能源技術的傳播,更可以對沿線國家的能源需求和生產做出實時的調整。”
他舉例稱,中國與中亞的能源合作具有很強的互補性,中國與中亞國家已近來成中哈原油管道、天然氣管道,是中國西北方向的重要的戰略能源通道,截止2017年中國通過中哈原油管道進口的原油超過1230萬噸,同比增長了60.5%,通過重要天然氣管道進口的天然氣為387億立方米,增長了13.4%,同時來自中亞的天然氣已經輸送到中國超過22個省市自治區,用戶人數超過5億。
與此同時,黃曉勇亦坦言,“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多邊合作機制,推動形成區域能源市場共同體,為世界各國提供了表達利益訴求的機會,合理透明的溝通平台,及開放穩定的區域能源供需格局更有利於推動區域能源市場一體化地發展。
為更好地推動亞洲共同能源安全建設,如何實現亞洲共同能源安全需要有新的思路,因此,黃曉勇建議,中國應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能源治理,以確保亞洲能源安全,形成更合理的能源市場格局;通過“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亞洲地區各能源進口國、能源生產國和能源出口國形成更加有機的組合;積極構建亞洲區域能源一體化市場,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運輸安全;積極提高傳統能源傳統勘探開發技術,積極推動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合作,形成能源資源合作上下游一體化產業鏈。